惱人頭痛的兒童蕁麻疹 文/陳惠君藥師

「媽咪,幫我抓抓,背背癢癢」,「媽咪,再幫我抓抓,肚子癢癢」原以為可能只是蚊子咬或是肌膚太乾燥所引起的乾癢,掀開衣服一看,發現小魚兒身上佈滿一顆顆類似蚊子叮咬的腫包(如圖),心想:「是過敏嗎?」連忙帶著魚兒就診,小兒科醫師的診斷為「蕁麻疹」,因為都有復發的情況,前前後後治療了將近2個半月的時間才痊癒。

 

Q:什麼是〝蕁麻疹〞呢?

A:它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疾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約20%的人都有過蕁麻疹的經驗。主要是因為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使得皮下微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進而造成紅、腫、癢的膨疹。有時會發生於皮膚較薄處時如眼皮、嘴唇等,皮膚的腫脹會更明顯,稱之為「血管性水腫」。

蕁麻疹 

Q:急性與慢性蕁麻疹的差別?

A:一般而言,大部分的蕁麻疹為急性蕁麻疹,發作時間數小時至1天不等,病程小於六週,經過治療後痊癒的機率很高。而慢性蕁麻疹期病程時間大於六週,其症狀會反覆發作,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

Q:造成蕁麻疹的原因?

A:

食物
  1. 1.          帶殼海鮮:蝦子、螃蟹。
  2. 2.          酒精
  3. 3.          水果:芒果、草莓等。
  4. 4.          人工添加物(隱形殺手):人工色素、糖果、飲料。
  5. 5.          其他:蛋、花生、堅果、竹筍等。
藥物 如消炎止痛藥、抗生素。
感染 細菌(如A型鏈球菌、黴漿菌)、病毒
吸入性過敏原 塵蹣、花粉、動物性毛髮
內分泌異常 甲狀腺疾病、荷爾蒙(如月經週期異常)
物理性因素 流汗、溫度、穿著太緊衣物、蚊蟲叮咬、作息不正常

兒童蕁麻疹一般而言家長都會認為是認為是食物或藥物所引起,就連我也不例外,但根據很多研究顯示,食物造成兒童蕁麻疹的比例根本不到一成,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除非很確定是某種食物所引發的過敏,不然適時讓兒童吃些蛋、魚、水果對其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Q:如何治療蕁麻疹?

A:藥物治療:目前以口服抗組織胺為主(如Cyproheptadin、Cetirizine),急性期或症狀較嚴重的話可以考慮類固醇的給予。針對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即使膨疹已消失,仍不建議自行停藥。像咱家小魚兒一樣以為已經痊癒就自行停藥,結果下次發作時症狀竟更嚴重,醫師建議應漸進式調降藥物劑量會較適當。

日常照護

不吃辛辣或不新鮮的食物,尤其會引發自身過敏的食物或藥物。

作息正常,不熬夜以增強免疫力。

避免洗太熱的熱水澡,以免血管擴張,導致過敏更嚴重。

不穿太緊身的衣物,以寬鬆透氣的衣著為佳。

 不用酒精擦拭疹子,避免酒精揮發造成皮膚乾燥更易癢。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疾病,要找出真正根本原因其實並不容易,每當它發作起來困惱的不只是兒童,父母親面對癢個不停的娃兒更是一大挑戰。除了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外,像我就會學著幫魚兒的飲食或是生活環境寫日誌,有助於找出誘發蕁麻疹的來源如食物、是否太熱等,從而避免蕁麻疹的復發。

Leave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